党建宣传
生活在西安,我常常感受到脚下城市丰富的历史痕迹:遗址公园随处可见的汉赋唐诗、长辈口中流淌传承的名人史传、社交平台里锦绣成堆的视听快餐……拼合出有关西安的意象。零珠散玉勾连起的历史风景,似乎都耳熟能详,却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搜寻许久,我一直想觅得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区域通史著作。
直到今年夏天,在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我惊喜地看到《西安通史》立在书架上。西安,是一个空间命名,专注于地域文化特质;通史,是一个时间矢量,勾勒出变迁的线索,大气、简洁而引人注目。
《西安通史》四卷本
随手翻开一页,是熟悉的西安地图。展阅开来,不同时期的西安轮廓在地图上交叠,有沣水两岸的沣京、镐京,有秦咸阳宫、阿房宫,汉代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唐朝的太极宫、兴庆宫、大明宫等成片的宫殿群,还有齐整的坊市,在地图上的位置关系清晰明了,展现出“八水绕长安”源自骨子里的舒朗大气。注释征引也颇为讲究,俗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我庆幸地发现自己遇到了专业靠谱的书。
埋头细嚼,痛快读书。感受颇深的,比如《繁荣兴盛的商业贸易》一节,“东西市之外,在一些坊里,也有不少小商贩和小吃小店。萧家馄饨,漉去汤可以煮茶;庾家粽子,白莹如玉;韩约能做樱桃毕罗,其色不变。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还有崇仁坊的王家店、春明门的高家店……”字里行间跃动着来自历史深处的人间烟火,画面似乎也带有声音。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我好像恍然误入了千年前餐馆食肆的逛吃现场,穿行于闾里巷陌的唐人飨宴。转回头,那些背街小巷仍在熙熙攘攘地容纳着今天市民日常的柴米油盐。书里面这样在大历史中关照具有细节感的民生场景俯拾即是,复原出宏大叙事下被忽视的市井情感。
一页页读下去,历史的镜头焦距逐渐拉近,我愈加体会到这座城市的风物华章和精神气象所缔结成的独特历史气质。书中不仅讨论人们津津乐道的通俗性话题,还大量引用信札、碑志等资材文献,既原始可靠、直接具体,又鲜为人知、十分难得,引导我重新审视古代西安社会的生活细节,同时启发思考,破除成见,避免作为西安本地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认识局限。
现在,时常放在手边的书里,这套黄留珠教授主编的《西安通史》让我捧起来就放不下。阅读《西安通史》,在不经意中怅然有思,获得稔熟而又新鲜的特殊的精神愉悦,成了一种常在心头的期待。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