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月22日,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会上,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局长郝生旺以“聚力推进专利转化运用 构建新质生产力竞争优势”为题,从盘活资源、供需对接、金融赋能、育企强链4个方面,介绍了市局聚焦技术与市场链接,强化“产学研”协同,实施“政金服”联动,积极探索专利产业化发展的“西安模式”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显著成果。
2024年,在省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指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西安以“国字号”知识产权“双示范”建设为牵引,按照中省专利转化专项行动工作部署,聚焦技术与市场链接,强化“产学研”协同,实施“政金服”联动,积极探索专利产业化发展的“西安模式”。截至2024年11月,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81件,同比增长14.9%;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西安由2020年第40位跃升至2024年第18位,稳居中国上榜集群第7位。
挖潜提质盘活创新资源
持续推进科技成果“三项改革”,以机制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破除转化运用“围挡”,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机制。组织指导驻市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存量专利资产盘点,构建专利转化资源库,全市51家单位盘点入库专利6.7万件,存量专利入库率达到98.9%。支持西交大、西工大等10余所驻市高校,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运营中心,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探索专利开源、转让、股权投资等运营模式,全年完成专利申请前评估9106件,转让许可专利1.37万件次,同比分别增长24.4%、24.0%。西工大336项专利技术作价5.59亿元,新增成果转化企业63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是唯一获国务院表彰的高校。
搭桥引线促进供需对接
聚焦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常态化开展专利技术路演和对接活动,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叠加效应。2022年以来,累计组织“秦创原•西安知识产权运营转化”系列对接活动35场,转化专利2409项,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发挥西安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作用,持续开展信息推送、供需搭桥、咨询评估、交易撮合等运营工作,累计发布专利成果万余件、技术需求1200余项,打造“一站式”运营服务品牌。实施知识产权品牌机构培育示范工程,在全国率先培育知识产权经理人,培育了以“远诺技术转移”等为代表的一批专利运营能力突出的“科技红娘”,促进技术与市场的精准匹配。目前,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039家,专利代理师691人。
开渠蓄池引入金融活水
引导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企业质押融资规模,不断放大知识产权金融赋能作用。持续推广“技术交易信用贷”等金融信贷产品,健全风险分担和融资担保补偿机制,截至2024年11月,全市知识产权质押合同登记1970件,融资金额47.25亿,分别占全省的91.63%、92.03%。成功发行西北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帮助21家企业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67亿元,拓展了科创企业融资新路径。依托“西安知识产权运营子基金”,聚焦光电芯片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成长性的初创企业,累计投资项目103项、资金9.68亿元,培育转化高价值专利3104件,培育“和其光电”、“源杰半导体”等一批“专精特新”上市企业。
育企强链加速成果落地
大力培育知识产权强企,提升产业技术承载力,加速推动专利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计划,“量身定做”半导体、集成电路、大数据等产业细分领域专利导航15个,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开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和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组织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全市贯标企业328家,入库企业174家,备案产品1246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达到147家、省级217家。打造“秦创原IP示范园区”,首批5个园区授权专利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了90%,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硬实力”。
郝生旺表示,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化拓展全省“三个年”活动,以我市“深化六个改革”为引领,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双示范”城市为牵引,紧扣“引领陕西、示范西北”的目标定位,持续落实“两侧着手、三方联动、四层发力”的工作思路,以更大力度激励创造、以更高效率推动转化、以更实举措抓好保护、以更高水平优化服务,努力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形成一批彰显西安特色的知识产权标志性成果,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