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宣传
从群众的获得感和体验度出发,我省广大党员干部以过硬作风回应群众关切:优化经办流程,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申报等实现全程网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奔波;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出击”,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
陕西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以来,各地各级党员干部坚持把作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以作风促作为、以实干促实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奔波
53岁的郭志重是宜川县丹州街道高湾村人。2019年,他因治疗癌症花费了50多万元,他家于2021年被纳入低保户。今年3月,因癌细胞扩散,他需要定期放疗,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早已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今年8月,郭志重来到宜川县融救助中心求助,经多部门综合研判,他最终申请到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红十字会人道救助共计8300余元。有了民政的低保和各种救助,一年7万多元的治疗费用,他个人只需支付2.6万元,极大地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
对郭志重的“一站式”救助缘于宜川县融救助中心推出的多部门联动办理业务的新模式。宜川县融救助中心于今年6月正式运营,统筹了有社会救助职能的17个部门单位的救助项目,形成了一个窗口受理、多部门联动办结的“大民政”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
“以前,困难群众申请救助需要跑到各个救助部门。自宜川县融救助中心成立以来,群众就在我们这个大厅办理救助业务。一个窗口申请,多部门联动,‘一站式’办结,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宜川县融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兰菲说,9月16日,宜川县融救助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后,困难群众可以通过手机自助申请救助,拍照上传申请资料,实现“掌上办”“指尖办”,让群众求助更加便捷。
从群众的获得感和体验度出发,我省优化经办流程,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申报等实现全程网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奔波。
“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真方便!”
“再也不用拿着材料东奔西跑了,一窗办结,省时省力!”
……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敢闯敢试的勇气、改革创新的胆气,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救助体制机制,以务实作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
关爱困难群众,确保不漏一户一人
“多亏了国家的好干部,我在福利院每顿都能吃上热乎饭,还有人定期为我做护理,我终于不用再过漂泊不定的日子了。”11月20日,西安市碑林区特困人员牛自强(化名)说。今年66岁的牛自强在碑林区柏树林街道端履门社区生活,没有亲人,没有劳动能力,身患多种疾病且居无定所。今年7月底,端履门社区副主任申劼在日常摸排中,了解到牛自强的情况后,立即将其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劝说其入住养老机构,但被牛自强以“不自由”“不习惯”等理由拒绝。8月初,因牛自强突发脑梗,端履门社区工作人员紧急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住院期间,柏树林街道办上报碑林区民政局后,及时对其进行了临时救助,并委托专业陪护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陪护照料。牛自强出院后,终于同意入住灞桥区社会福利院。
“对于这样的困难群众,我们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党的救助政策用足用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碑林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常晓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站在群众角度,厚植为民情怀,为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而不懈努力。
像牛自强这样被主动发现的救助对象并非个例。我省各地各级党员干部通过数据比对、政策宣传、摸底排查等方式,集中排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六类重点对象”,确保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对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方面存在困难的人员,转介相关部门依规纳入相应救助范围,确保不漏一户一人。
心中有人民,脚下有力量。我省广大党员干部以过硬作风回应群众关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出击”,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为群众解决了一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让群众享有更有温度的民政服务
“小雪”节气过后,天气愈加寒冷。如何让流浪乞讨人员安全温暖过冬,是挂在民政人心头的一件大事。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在制定“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方案时,专门增加了“极端天气”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救助工作应急预案。
“我们每天走街串巷,桥梁涵洞、在建工地、废弃厂房······哪里偏僻就往哪钻,面对的都是流浪乞讨人员和身陷困境的人员。这些人员流动性大、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更需要我们及时伸出援手。”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吴超说,今年,面对严寒天气和疫情防控的双重挑战,我们采取了“白+黑”“5+2”巡查模式,并主动配合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优化简化流程,在市区内形成“30分钟救助圈”,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救助服务。
时时放心不下,常常记挂于心。我省民政干部带着感情走访基层,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精准施策,办实事、解难题。
对受疫情、灾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居民,各级民政部门及时调整、密集出台社会救助政策措施,适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覆盖范围,向生活困难未参保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对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非本地户籍人员,由急难发生地及时实施临时救助;加强探视照料服务,对被隔离收治对象家中需要监护或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及时安排人员提供照料帮扶,让群众享有更有温度的民政服务。
“我们加强了对重点工作任务的监督指导,对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的,通过开展实地督导帮助解决存在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走过场’‘无用功’等现象,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向常态化长效化转变。”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卫华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忧解难,用行动温暖民心,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用优良作风全力答好新时代“民生答卷”。